image

如果说有什么是无坚不摧的 那大概就是时代的洪流


之前看完美队3之后走出电影院,看到了《百鸟朝凤》的海报。当时有几秒钟,眼睛是被绚丽的海报吸引住了,随即看到演员并不熟悉,并且主演是一名小时候电视剧里常见的“老干部”,于是几秒之后,身体便被脚步带着离开了。直到昨天我的信息入口都在刷“方励下跪事件”,本来就对“情怀”没有抵抗力的我,开始对这部电影有了点“好感”。好奇心让我点开了这部电影的预告,最后里面一个画面打动了我,让我决定买票:陶泽如一脸沉醉,投入在自己的唢呐旋律里,身体跟随着气息自由摆动。就是这个神态,跟我弹吉他时偶尔产生的沉醉感产生了共鸣。买票。


排片率确实不高,看来方励下跪之前,排片率确实低到了一定程度了。


从前的唢呐匠,坐在太师椅上吹奏,开活前会受接师礼迎接,好生威风,备受尊重。而十年之后,一场白事上,西洋乐队来了,还有美女妖娆扭动的身姿,于是人群被吸引过去了。唢呐匠人们自觉颜面扫地,满腔热水想要用一曲《南山松》夺回看客,而他们并不知道,这从唢呐里飘出来的旋律,进入人群耳中时变成了噪音。时代的洪流总是这样,当它要摧毁你,你就只能被摧毁。好一点的,可以在摧毁之后,从枯败开裂的外壳里,钻出一颗新芽,用枯萎残枝留下的养分,再吸以洪流的水分,以一种新的形态重新生长。而具体到这里,开个脑洞地说,唢呐可以结合不同的音乐或者潮流元素,让它跳脱出那种在现代人看来“落后过时”的气息,以全新的方式演奏,来得到更广的传播。死守没用,一成不变的话,它终究会被人遗忘的。就算是申请了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也不过是给它套了一个“话题外壳”而已,并不能给它的传承带来多大的实际效用。


从小到大总听到不少类似的案例,“这是一门祖上流传下来的手艺,而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了,年轻一辈都看不上”。是啊,年轻一辈看不上啊,他们在现今的时代里不需要啊,也不感兴趣啊。时代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新鲜刺激是在是太多太多了,我们忙着投身于移动互联网,VR,智能硬件,IOT,AI等等。但是谁会保证,我们现在所热衷于的这些那些新玩意儿,就一定能在子孙后代里面流传下去呢。焦三爷对唢呐的执着确实太硬了。唢呐,要么消失,要么转变。


或者说,某样东西它曾经繁盛过,它属于那个时代。既然这样,那就让它属于那个时代就好了,为什么非得要世世代代基业长青。想起一句关系不太大的格言:“如果说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,那就是变化”。既然它注定不属于这个时代,那可以将它的缩影留存下来,作为它曾经存在过的凭证,然后,便随它吧。


电影里面,最激烈的矛盾冲撞,或者说电影的主题,就是“时代变迁”。曾经不惜一切要将天鸣送到焦三爷门下的爸爸,在天鸣成年以后的社会中,发现唢呐并不能挣钱,当初对唢呐有多尊重,当下对它便有多讨厌。而他可能忘了,当初天鸣曾是他跟乡里乡亲炫耀的资本,“百鸟朝凤”曾是他心中莫大的荣耀。


另外,焦三爷一怒之下将准备放弃唢呐外出打工的徒弟踢翻在地时,他也没有看到,他旁边的房间里,正躺着徒弟病重的母亲,他没有出路,没有钱,不能谈情怀,只能谈钱,谈生存。你说这就是狗日的生活,我说是的。


电影对“唢呐终将被遗忘”这个主题的渲染确实不错,就算游家班最后一次“出征”吹百鸟朝凤时,收到家属门徒的尊重,但是,当时班底的人已经不齐了。直到影片最后,天鸣孤身一人,在焦三爷的坟前,独自吹响送亡人的哀乐。天鸣最后会怎样?是啊,他是答应过师傅,但是师傅现在已经不在了,而他也需要生活。还能怎样呢。


片子最打动我的,除了唢呐“无力回天”的现实,还有焦三爷吹唢呐时的那种忘我,陶醉。另外,三爷挑接班人时,没有挑天分最好的蓝玉,而是挑了最善良的天鸣,这也跟我心里的一个信念产生了共鸣:做事先做人。


最后放几张图:

*1.可以看出影院对这部电影的不重视,只排了小厅,不过是VIP厅🌚*



2.看了片头我才知道,原来那是拍出了红高粱的吴天明导演



3.做事先做人



4.酒后唢呐



5.西洋乐队+晴天霹雳=一脸懵逼



6.西洋乐队



7.焦三爷的谢幕演出,百鸟朝凤



8.片末,天鸣在大城市路边,看到乞讨的唢呐匠


以上